無包裝消費的現在與未來

近年來,隨著國際社會間永續發展趨勢增溫,循環經濟的各種可能受到大眾廣泛的討論;同時,政府不斷推行的限塑法規與政策,也使製造商、店家逐漸意識消費背後的環境成本。以下,我們梳理了這段時間內商業市場發生的改變,該如何將少廢的販賣模式變得可行,以及無包裝生態系的未來可能。


無包裝商店:連接不同社群的節點

透過無包裝商店的開設,裸裝販售的概念重新進入現代生活。從前顧客所擔心裸裝販賣的可能問題:不衛生、保存問題、不方便......,卻在無包裝商店一一獲得解決。同時,在小家庭林立的現代社會,無包裝商店中「用多少買多少」的主張,更符合現代人的購物需求。然而,因為無包裝商店的數量仍然不多,只能提供有限消費者如此購物模式。因此,我們期待未來能開設更多無包裝商店,讓消費者能有更多元的購物選擇。

此外,無包裝商店身為裸裝販賣的先行者。若經營者能將裸裝販裝的經驗,例如:產品如何保存、裸裝販賣的購物流程、產品品質控管等,以諮詢顧問的方式,向大型超市及量販店傳授分享經驗、幫助大型企業建置裸裝販賣的商業模式;更多店家將願意投入資源實行裸裝販賣,得以建立更完整的無包裝生態系,進而擴大「零浪費」的社會影響力。

最後,許多無包裝商店同時是在地社群的購物據點。透過走入社區,與在地社群互動,讓消費者推動環境改變,例如:三時生活實驗室透過舉辦環境講座,與民眾共同討論「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的修法可能,以及提出未來相關政策倡議;零浪費雜貨店透過團購推動廠商改變販售模式。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環境友善店家,藉由集結在地消費的購物力量及聲音,促使其他商家、政府建立更永續的消費環境。


大型通路:仍需提供更多裸裝販賣的商品選項

今日超商,只有非常少的產品提供裸裝販售,例如:茶葉蛋、地瓜、咖啡。大部分的商品仍是經過包裝,陳列在架上販賣。而大型量販店也是相似的情形。根據各超商釋出的數據統計,2020年,全家自有商品及鮮食包材塑膠用量超過 4,000公噸;而2021年,統一超商的塑膠包材用量總計為9,921.42公噸。由此可見,許多大型品牌旗下,遍佈全台的數千家連鎖商店,每年所製造的垃圾量實為可觀。

許多大型通路,擁有自家生產的穩定供貨源,相較於中小型店家,更有能力調整以裸裝形式出貨,然而今日他們的行動成效仍不如預期。此外,如今許多大型通路,包含統一超商、全家、全聯都已經嘗試推行循環容器系統。然而,大多只在零星示範店家中實行,尚未拓展到全部連鎖店家。且大多只僅限於特定品項,例如循環杯只能用來盛裝超商的咖啡。對於許多已包裝產品,實質改變行動仍有限。我們期待大型通路能更重視垃圾減量,並透過他們的影響力,進而推動並帶領中小型業者建立無包裝生態系。


循環經濟的更多可能

除了店家自行推動垃圾減量外,在台灣有許多新創團隊及公司,投入於減少包裝產業。例如:協助各縣市政府及公司建置循環容器系統的「好盒器」、於公館商圈建立循環杯系統的「台大杯特(uCup)團隊」、提供大型活動循環容器租借服務的「青瓢」、以及在網購平台提供循環包材的「配客嘉(Package+)」。他們找到不同販售模式缺口,並積極推動可行的循環經濟模式,以提供店主及消費者更多樣的服務。

無包裝商店提供我們可行的消費模式,但只有他們,絕對無法改變今日垃圾過量的問題,必須透過產品上游(製造端)、中游(分裝、運輸)到下游(販售端)的共同合作,才能減少「從產地到餐桌」的包裝浪費。期待未來能透過製造、運輸、販售等不同領域團隊的努力,建立裸裝販賣友善的環境,讓消費不再是絕對的浪費,而是永續發展的無限可能。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