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站:為什麼要去無包裝商店?
在初步了解無包裝商店後,許多人對無包裝商店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垃圾減量」。的確,無包裝商店讓消費者不會在購物過程製造額外的包材垃圾或塑膠袋,但其實無包裝商店的好處不僅只於此——無包裝商店還能減少食物浪費,以及讓環境友善有更多可能。
減少垃圾,減少負擔
洗衣精的補充包、餅乾包裝、米糧袋......回想在一般超市、超商購物的經驗,我們總能輕易想到在購物過程中會遇到的一次性垃圾。綠色和平指出,光是台灣五間零售業(大潤發、全家便利商店、全聯福利中心、統一超商、愛買)自有品牌的一次性塑膠包裝年使用量就高達13,088.53噸,這個驚人的數字甚至還未計入其他品牌。
對環境保護來說,無包裝商店可以正視一般超市超商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一次性塑膠的回收一直是一項很重要的議題——一次性塑膠總共被分成「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類,對可回收塑膠而言,它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材質被再製成其他用品,但對廠商來說,只有大量、單一性質的塑膠是符合成本效益考量的再製材料,其他塑膠總是乏人問津。
最後那些沒有廠商願意處理的塑膠,和不可回收的塑膠仍會進到焚化爐焚燒,而塑膠類在焚燒過程中不僅會因為熱值高及含有氯而破壞焚化爐爐體,縮短焚化爐壽命,在焚燒過程更會產生有毒氣體,影響民眾健康。
無包裝商店是否為解方之一?因為儘管塑膠回收、再製的技術一年比一年先進,我們製造垃圾的速度總是更為快速,從源頭減量、開始自己攜帶容器購物,或許是值得我們由自身實踐起的好方法。
適量購物,自取所需
在臺灣,一般超市的包裝通常都是固定的,導致有時會發生一次買太多,囤積過多食物在家中的狀況,增加額外的食物儲存成本。甚至有時這些食物會被放到過期,或買回家才發現商品不合口味等等窘境,這些情況都會讓食品最終進到廚餘桶中,造成浪費。
而廚餘除了會造成食物浪費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廚餘該如何回收?在台灣,廚餘的主要去處為養豬場、堆肥場及焚化爐、掩埋場。不過,為了因應非洲豬瘟,政府已正式禁止小型養豬場(豬隻數量小於200頭)使用廚餘作為飼料,未來更是希望能全面禁用家戶廚餘。
堆肥場則是會將廚餘進行發酵後,製成有機資材,讓民眾拿資收物來兌換。不過,堆肥場沒有能力處理大量廚餘,排出的廢水及臭味也讓附近居民難以忍受。剩下那些無法被養豬場及堆肥場處理掉的廚餘,多數都會進到焚化爐或掩埋場,廚餘又濕又鹹的特性會導致燃燒不完全、傷害焚化爐,而且當燃燒溫度不夠,又和塑膠、紙類、銅等混合燃燒時,就有可能產生有毒氣體戴奧辛。
無包裝商店賣的食品多是米糧、零食等等水份不高的種類,但如果每個人都能夠依據自己的需求量購物,我們依舊能減少可觀的食物浪費。
友善環境的更多可能
在我們所採訪、探勘的幾家無包裝商店中,我們發現幾乎每一家都會販售除了食品、洗潔用品外的環境友善商品,例如食物袋、竹牙刷、布衛生棉...…各式各樣的環境友善商品讓進店的客人除了購買生活必需品外,也能進一步認識不同的生活可能性。
除了商品外,有些無包裝商店也會和特定機構合作,例如:提供「袋我走計畫」的循環袋、設立「配客嘉」循環網購袋的歸還點等等,讓無包裝商店不只是購物地點,更是實踐環保生活的中介站。
另外,我們發現部分店家會注重進貨商品的環境友善程度或是否為公平貿易,以及在和廠商做聯繫時,會希望他們的包材能夠盡量減少,不要是以小包裝的形式進貨。當無包裝商店對廠商有這樣的需求,部分廠商也會意識到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例如有廠商提供清洗、消毒循環容器的服務,讓客人在食用完畢後可以將容器歸還給店家,店家再交還給廠商。
上述種種的好處,皆不再只聚焦於無包裝商店「提供商品」此一功能,更彰示了無包裝商店作為理念實踐者所能提供的其他可能性,讓消費者及廠商從「垃圾減量」開始,關注到更多環境相關議題、看見未來改變的初步方向。
了解去無包裝商店的種種好處後,讓我們來看看在無包裝商店究竟該如何購物吧!